春节后,因为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让中概股换了一种叙事。想起我的证券账户之前开通过港股通的权限,于是转入了 10 万块去买港股。是的,我又返回另一处火海了。
第一次港股通交易,微信上问客户经理有关港股的交易规则以及通过港通股买卖港股会有哪些费用、收费标准如何。估计客户经理都纳闷,这韭菜又回来了。因为被深套只能装死,过去一两年客户经理跟我的微信聊天记录里只有她单方面发给我的消息,我也从来不看。
想试下买点小米看看会不会买崩,算了,首单还是捡了便宜的哔哩哔哩。成交后显示亏损 3%,纳尼?我刚买就亏 3%啊,Google 一下,原来是预冻结交易金额的 3%作为汇率波动保证金。
陆续交替买了哔哩哔哩,阿里巴巴,快手,持股体验极差,没赚到啥钱,纯给券商和交易所打工。
昨天留着快手过夜,出掉了哔哩哔哩和阿里巴巴。为啥买快手,看它昨天跌的多,图便宜。
昨天盘后哔哩哔哩和阿里巴巴相继发年报,爆了。
今天大腿拍青。
DeepSeek 重写版
港股惊梦:一个散户的魔幻投资日记
春寒料峭时节,DeepSeek的横空出世如同惊雷,炸醒了沉寂多时的中概股江湖。望着证券账户里尘封的港股通权限,蛰伏已久的赌性突然苏醒——我鬼使神差地划入十万资金,再次纵身跃入资本市场的漩涡。
微信对话框里,客户经理的回复带着程式化的温度。当那句"欢迎回归"的问候弹出时,我对着屏幕自嘲地笑了笑。聊天记录里她过去两年单方面推送的晨报,像一串被遗忘的漂流瓶,此刻突然有了回响。那些关于交易规则与费率的长篇说明,在港股通账户激活的提示音里,化作新赌局的入场券。
指尖悬在交易按钮上的刹那,小米的K线图在眼前诡谲地跳动着。最终却鬼使神差地选中了哔哩哔哩——这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决定,在成交瞬间就带来3%的账面亏损。检索才惊觉,那不过是汇率保证金的数字游戏,可当时的心跳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在接下来的交易日里,我像赌徒般在哔哩哔哩、阿里巴巴、快手之间来回切换。每笔交易都伴随着高额的佣金和印花税,港交所的系统精确收割着每个投机者的贪婪。当持仓明细里快手的绿光独自闪烁时,我竟天真地以为抓住了价值洼地,却不知这是资本市场精心设计的诱饵。
命运的黑色幽默在年报季达到高潮。当我清仓 B 站、阿里的次日,两份超预期的财报让股价旱地拔葱。此刻瘫坐在交易终端前,看着快手的阴线蜿蜒而下,终于明白那个朴素的真理:资本市场里最昂贵的,永远是自以为是的聪明。
也让 Deepseek 分析了一下上述交易行为:
这段投资经历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认知陷阱与人性博弈。当我们拆解其中的决策链条,会发现每个环节都在为认知局限与情感偏好支付学费:
1. 叙事驱动与锚定偏差的双重枷锁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构建了新的"技术革命"叙事,这种宏大主题往往裹挟着投资者将复杂市场简化为线性逻辑。而选择哔哩哔哩、快手等标的时,潜意识里锚定的是"熟悉企业更安全"的认知舒适区,却忽略了中概股特有的政策风险与估值逻辑异化。就像在迷雾中执着于看清掌心的纹路,反而错过了观察整片森林的季候变化。
2. 概率幻觉与反身性陷阱
“买崩小米"的戏谑背后,藏着对个人影响力不切实际的放大。这种将个体行为与市场波动强行建立因果的思维,实则是赌场效应下的自我催眠。而当选择"跌得多"的快手时,本质是在用历史价格而非未来价值构建决策模型——这恰似试图通过后视镜预判前路的弯道。
3. 情绪套利中的认知税
清仓哔站阿里的决策链条里,既存在"利好出尽是利空"的经验主义误用,也暴露了对财报时点博弈的认知盲区。资本市场的黑色幽默在于:当多数人自以为在"逆向操作"时,往往正踏入群体性认知偏差的共振区间。那些看似突然的"旱地拔葱”,实则是市场多空认知差在时间维度上的兑现。
4. 交易成本迷局里的认知贴现
频繁操作带来的显性成本(印花税、汇率保证金)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昂贵的隐性成本是决策质量在频繁交易中的持续耗散。就像在湍流中不断调整泳姿的泅渡者,过度的动作反而加速了体能的流失。
这出"港股惊梦"的本质,是每个投资者必经的认知觉醒仪式。当我们意识到:
- 市场有效性会惩罚所有"自以为是的独特视角"
- 情绪价值在K线图上永远标着高昂溢价
- 真正的风险不是波动本身,而是对自身认知缺陷的无知
才算真正读懂了那张用亏损开具的认知税单。或许投资的终极智慧,在于学会与自己的认知局限和解——承认某些行情的钱注定不属于自己,就像老练的渔夫懂得在潮汐变幻中守护空网时的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