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跑步高心率,抬腿没多久心率就直奔区间 3 了,稳定 180 步频跑起来,心率在 160+ 是常态。常常羡慕那些配速五分多,还能将平均心率压在 140 以下的大神。总有人说区间 2 燃脂最高效,低心率慢跑才能跑得久、不受伤,长期耳濡目染,渐渐怀疑自己这两三年是不是跑得不对,怎么没有什么大的提升。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从配速转而更加关注心率,尝试尽量往区间 2 靠。

手表的体能训练可以设置心率提醒,有一段时间我设置了将 140 作为提醒值,结果在跑的过程中,手表震得跟触电似的,一会儿 “嘀” 一声警告心率超了 140,赶紧降速甚至改成快走;等心率好不容易跌下去,刚重新迈开腿跑几步,“嘀” 的警告又追上来。来来回回跟拉锯战似的,步频也全乱了套,跑着跑着就烦躁。。

更难受的是,按这个心率跑,配速慢得像散步,一点 “爽感” 都没有,只剩煎熬。跑着跑着身体里的另一个小人就出来了:出来跑步不就图个痛快吗?干脆撒开丫子往前冲,管它什么区间。

于是就陷入了死循环:下决心控心率→煎熬→放弃→猛冲→后悔→再下决心…

最恼火的是,这么折腾了大半年,发现不仅心率没能成功下降,苹果健身中各项指标的趋势箭头都齐刷刷向下走了。

前几天安装了 RQrun,我将手机中的跑步记录同步过去,点开 APP 里面的心率分析,发现它的区间 2 比苹果健身应用中的区间 2 数值要高出一大截。

顺着这个疑问查下去,才明白问题出在算法上。苹果用的是 “最大心率百分比法”,RQrun 用的是 “储备心率百分比法”。最大心率法只看你的最大心率,不用管静息心率和当下的运动能力;储备心率法则更细致,得先算出 “储备心率”(就是最大心率减去静息心率),再用这个数来划分区间。

基于我的年龄,近期测到的最大心率 189,近期平均静息心率 63 来计算,两种算法下五个分区如下,差距挺大的(其实还有一个乳酸阈值法,分区数值也远高于最大心率法)。

区间 最大心率法 储备心率法
Zone 1 <113 <137
Zone 2 113–132 137–156
Zone 3 132–151 156–169
Zone 4 151–170 169–174
Zone 5 >170 >174

有点懵,到底该信哪个?我找了豆包和 GPT 4.1 交叉问了问,得到的答案倒挺一致。

哪种更科学?没有绝对的 “最科学”,只有 “更适合你”。

不同 APP 的区间划分不一样,无非是算法、训练理念、针对的用户群体有差异。但只要用的是储备心率那套算法(HRR),都挺科学的。关键是选一个体系就一直用,别今天信这个、明天换那个,容易乱。训练时也别太盯着区间数字,多关注身体的反馈和实实在在的进步,区间说到底只是个辅助工具。不过论科学性,HRR 算法确实更能体现每个人的差异,有条件的话优先用它准没错。

我又追问,像我这样月跑量 100 公里左右、有点基础的跑者,是不是储备心率算法更合理?毕竟按最大心率法,稍微跑快点就进区间 3 了,实在没法玩。

得到的回复很肯定:强烈建议优先用储备心率算法。按最大心率法算,很容易 “看起来” 跑得挺快,其实训练强度根本没达到该有的水平,长期下来反而不利于进步。

最关心的还是减肥 —— 到底是按储备心率的区间 2(比如平均 150 心率)跑,还是按最大心率法的区间 2 上限(132 以内)跑,燃脂效果更好?

选储备心率的 Zone 2 效果更好。核心不是 “燃脂比例”,而是 “总热量消耗”。

很多人都以为低强度运动时燃脂比例高(比如最大心率法的 Zone 2 可能达 60%-70%),但跑 1 小时可能只消耗 300-400 大卡;换成储备心率的 Zone 2(150 左右),燃脂比例可能降到 50%-60%,但 1 小时能消耗 500-600 大卡。算下来,后者燃烧的脂肪总量反而更多(300×60%=180 大卡 vs 500×50%=250 大卡)。减肥的关键是 “总热量缺口”,储备心率的 Zone 2 能让人在不难受的前提下跑得更久、更快,积累更多消耗,这比单纯追 “高比例” 实在多了。

最后问了关于提升能力的:想靠堆跑量提升水平,长远来看降低心率,按哪种区间 2 跑更有效?

答案还是储备心率法。它的区间 2 强度,刚好能在 “有效刺激” 和 “可持续性” 之间找到平衡 —— 既能推动心肺和肌肉耐力进步,又能保证跑量堆得上去,最终实现 “同样配速下心率降低”。要是按最大心率法的区间 2 跑,强度太低,对有基础的跑者来说刺激不够,进步会很慢。反而是储备心率的区间 2 到 3(137-169),更贴合我的训练需求。

弄明白这些,我决定不再盯着手表上的数字较劲,也不纠结到底该压到多少心率。跑步本就是跟自己对话的过程,保持无伤,跟着自己身体的感觉跑,反而更踏实。

毕竟,跑得开心,才能跑得长久。